灵长类动物进化关系图

哺乳类向灵长类转变的动因动力,至今依然是一个谜,这是化石资料无能为力,也是古生物研究的一大盲区。但由灵长类的生理构造和生活习性为树栖可以推知,在新生代哺乳类大繁盛的时代,灵长类不仅是地面生存的弱势种类,而且曾经遭遇严峻的生存困境。灵长类的祖先由地面而树栖的转变,是逃避也是被选择的结果。灵长类的生理结构和生存技能,使它们的祖先在与大型爬行动物和其他食肉动物在地面的生存角逐中,不仅处于明显的劣势,而且成为前者经常性的猎食对象。

灵长类的原型四足类哺乳动物,应该是躯体较小、体能较弱,既没有大型食草动物的尖利犄角可以自卫,也没有长途奔跑的高速度可以避险,更无强壮的体能可以角力的弱势种类。而由其杂食的食性可知,这种小型的四足类对生存环境较为苛求,不像食草类那样有丰富的食物资源作支撑,既具有对生存环境的较广泛的适应性,又可以大量地生殖繁衍,以保持足够大的种系安全所需的种群规模和数量。而上述条件,使这种弱小的四足类在地面生存角逐中常常处于困境,种群数量极度下降,甚至一度面临绝灭的危险。

为了保种,唯有图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强烈的安全威胁和生存压力面前,它们中的异类尝试放弃地面而攀援登高,开拓出树栖生活的崭新的空间。正是这一转变,不仅导致灵长类这一高端种类的诞生,也为生命的高端进化即向人类的过渡和演化,奠定了基石。

 199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山西垣曲县黄河北岸寨里村,发现了众多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世纪曙猿”化石。据考证,曙猿是生活在距今约4500万年以前的灵长类动物,主要活动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温暖湿润的林地里,是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小的灵长类动物。古生物学家分析,“世纪曙猿”为低等灵长类向类人猿进化的过渡阶段,兼有二者的部分特征:善攀援,喜欢在树上用四足行走;食谱广泛,既抓食虫子,也剥吃树果。曙猿的个头比老鼠略大,重量约200克。可以想见,在新生代哺乳类大繁盛的时代,灵长类的原祖四足低等哺乳类、灵长类以其特有的躯体构造、食性和生存技能,在大型爬行类、食肉哺乳类甚至大型鸟类的威胁面前,在地面空间难于抵御被猎食的危险,难于实现持续的生存和繁衍。向树栖过渡,是对其地面生存弱势的回避,也是对其自身生理和躯体攀援跳跃轻盈等树间移行优势的发扬。很显然,较大躯体的四足类,因其体重等方面的限制,地面生存的优势恰恰限制了其向树栖生存转变的可能性。至于后来灵长类较大躯体如黑猩猩大猩猩等等的出现,是灵长类在数千万年的时间背景和不同的生存环境中,进化演化变异化的结果;正如猫虎曾经同源共祖,而其后来在躯体和生存特性上的巨大差异,是进化演化和变异的结果一样。

灵长类的诞生,即低等小型四足类离开地面开始树栖生活,至今已有6000万年,其中最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在此期间,诞生了包括现代人类在内的最高端的生物种类。如果将人类作为高端进化的终点,将原始灵长类曙猿作为始点可知,除了躯体上的宏大化以外,最大变化是脑与手的进化。人类不仅是所有灵长类后裔中具有最完整意义上的手的物种,也是最能完成复杂和精细动作,即手的灵巧性最高的物种,同时也是脑容量最大,脑的内部结构最为复杂而高级,理性力最强智力程度最高、感性力最强情感最为丰富的物种。那么这种巨大的差异性,或者说如此艰巨的目标是以怎样的方式达成完成的呢?答案只能是进化。

进化的本质是变异,更是积累,是生物体在环境的作用下,在用进废退和自然选择法则下,在时间序列中对以变异为基础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积累积淀之功。那么,灵长类是怎样实现这一过程,或者说,是以怎样的生活内容生存技能的微观差异性的连续持续,而见功的呢?答案是攀援和拾取摘取,为手亦为脑的进化注入持续永续的动力。

「王大训心理学」《人类的心理》(十七):灵长类进化动因「王大训心理学」《人类的心理》(十七):灵长类进化动因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

(0)
上一篇 2023-12-03 16:36
下一篇 2023-12-04 08: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