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女大学生之争
谁是中国第一个女大学生?长期以来似乎有不同的说法,除了笔者所坚持的无锡王兰说,还有宁波金雅妹说,武昌吴贻芳说,兰州邓春兰说。
我们先来看一看金雅妹和吴贻芳。金雅妹,浙江宁波人,出生于1864年,父为耶稣长老会牧师。3岁时父母双亡,被父亲生前好友麦嘉迪(美国驻宁波首任领事)收为养女,后往美国入纽约某大医院附属女子医科大学学习。吴贻芳,祖籍江苏泰兴,原籍浙江杭州,1893年出生在湖北武昌。1916年2月作为插班生进入金陵女子大学一年级,并在1928年8月担任该校校长。从时间上看,她们入大学的时间确实要比王兰更早,但她们所入学校不是在外国就是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教会大学,都算不上是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媒体习惯将金雅妹称作“第一个中国女留学生”,吴贻芳则被称为“金陵女子大学第一位中国女校长”。
更有争议的是邓春兰。早在1919年5月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时期,在甘肃兰州担任小学教员的她就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希望冲破数千年陋习,能在大学招收女生,实现男女同班,教育平等。但因蔡元培不满军阀政府镇压学生已愤然辞职而未能奏效。邓春兰又拟了一份《报界诸先生转全国女子中学毕业及高等小学毕业诸位同志书》寄往北京,再次呼吁全国妇女同胞为大学解除女禁、教育平等而奋起抗争。当年8月上旬北京《晨报》和上海《民国日报》等多家报纸先后发表了邓春兰的两封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1919年底,复任北大校长后的蔡元培明确表示:“北京大学明年招生时,倘程度相合之女学生,尽可投考,如程度及格,亦可录取。”
而邓春兰此前已被首次去兰州招生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录取,与同时录取的其它5名女生一起于当年7月下旬起程,历经32天的艰难行程抵达北京,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补习班学习。但不知何因,她后来进入北京大学学习的时间,确实要晚于王兰。
因为王昆仑入北大
那么,王兰是如何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大学生的呢?此事其实与她的胞弟王昆仑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以说,如果没有王昆仑先行在北大上学,王兰也不太可能进北大,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个女大学生。但王昆仑自身进北大学习,也充满着偶然,历史就是如此的微妙。
王昆仑1902年出生在河北,小学、初中都在北京上学。15岁初中毕业后,家里经济上遭受困难,一时无法继续上学,就整天在距当时北大不远的住家前溜达。一天他在景山后街钟老胡同溜达时,一位山东小伙向他问到北京大学怎么走,王昆仑想着自己没事就给他带路,言谈后得知山东小伙姓严。严姓小伙得知王昆仑的情况后,便邀他一起考北大。两人就一起复习了一个月,都顺利地考取了前30名内的公费生。王昆仑此后经常说,严姓同学的出现,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遗憾的是那位严姓同学大二时回山东后便如人间蒸发,再无音信,王昆仑遍寻不着,认为极有可能在回去途中被战乱所害。
传奇的故事还不止于此——王昆仑患有眩晕症,一天路过校长室时该病突然发作,人一屁股坐在校长室门口。校长蔡元培看到后走过来扶起他,见他年纪不大的样子便问道:“小弟弟,哪里来的学生?”因家学深厚,王昆仑古文功底十分出色,两人聊得很是有缘,渐成为忘年之交。
此后,王昆仑不时去蔡元培处。一天,王昆仑问蔡校长为什么北大不招女生?蔡元培反问王昆仑:“哪一家小姐可来?”王昆仑举贤不避亲:“我姐姐——王兰。”其实王兰早已不是一般的女性,她在保定上了女子师范,和王昆仑一起参与过五四运动并一同被捕入狱过。就这样,王兰便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大学生。
新旧资料证明王兰是“第一”
早在笔者儿时的五六十年代,我们这个门牌号为“太平桥街十七号”(现中山北路明珠广场)的王家大院中,几十户人家,不论姓王姓周,姓陆姓顾,原住民还是外来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知道王兰是我们中国的第一个女大学生。不过,直至如今,有关于她的介绍却很少。
笔者所见到的最早的官方材料是1999年4月30日《南方周末》的“五四运动80周年纪念特刊》上所刊登的一张照片(见图),照片下方的文字为“1920年2月22日,北京大学首批招收的三名旁听女生(右起):王兰、奚浈、查晓园。”
这张照片最早应该出自1920年3月7日出版的《北京大学学生周刊》第十号,还是头版头条。而真正令人关注的是这则消息发布时的出版日期,这日期是可说明王兰等人的入学都要早于邓春兰,也完全可以说明究竟谁是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
笔者从其它一些资料中得知:王兰是在1920年2月17日第一个获得北大许可入哲学系一年级的旁听生,接着是奚浈、查晓园,于是就有了三人在2月22日的合影。而在此合影的日期往后至1920年的3月11日,先后又有邓春兰、杨寿壁、程勤若等六女子入学。
2011年4月,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共中央学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张珊珍主编的《建党伟业》。在该书的“新文化运动中的妇女解放思潮”这一节中,张教授这样写道 :“来自江苏无锡的王兰被北京大学哲学系录取,成为我国近代第一个女大学生。接着又有八名相继进入北京大学学习,除了邓春兰(也是哲学系旁听生——笔者注)外,还有赵懋华、杨寿壁、程勤若、查晓园等女同学……”这样的论述,应该是比较权威的并足以说明问题的了。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