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书,详细讲述了武士道。
武士道是日本独有的一种文化形式,《武士道》这本书写作与1899年,算起来距离现在已经100多年了。
按照套路,这本书类似于“学术化”的风格,从武士道去起源/武士道的特征/训练标准/武士道精神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对日本国民的影响等等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
以前我对武士道也有一些了解,但比较泛泛,而这本书算是一本武士道精神对百科全书了。书里面讲述的内容大体包括3个方面:
第一,武士道的信仰及价值观,包括义/勇/仁/礼/诚/名誉/忠;第二,武士道的修炼之道,包括训练方法/克己;第三,武士道的体现,包括切腹与复仇,佩刀文化。
作者认为武士道可以说是武士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可以使生命如鸿毛。这是日本“知耻”文化的体现。日本的“耻文化”与武士道紧密相关。
耻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核心
在《菊与刀》这本书中,作者鲁思通过层层分析发现了日本文化的核心“耻文化”,而西方社会是“罪文化”,什么意思呢?我们经常看到在西方国家里,人们都信奉基督教,犯错误的时候,动不动就过去对神父忏悔,说“主啊,我有罪,请惩罚我吧,原谅我吧”。
但在日本的文化里,一个人如果犯了错,他会千方百计去掩饰自己的错误,尽量不让人发现。如果某个人发现了错误,他会千方百计的掩盖事实。这也是为什么二战结束这么多年来,德国已经完全走出了战败的阴影,而日本却依然在不知耻的路上越走越远的原因。
所以,日本文化如此,日本社会下的“武士”阶层也是如此。在日本的封建时期,你可以对一个武士发起挑战,但不能侮辱一个武士,让他感受到耻辱。
比如,《武士道》这本书里就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个商人看到一个武士头发上有虱子,于是就好心的提升他,结果这个武士而华美刷,拔刀就把商人一劈为二了。因为,在日本文化里,虱子是和牲畜在一起的,你说一个武士的头发上有虱子,就是在侮辱这个武士是畜生一样。虽然武士头上可能确实有虱子,但他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必然会做出我们不能认可的行为:杀死商人。
这就是日本文化的核心,也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本质。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已读600本)、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公众号:千城撩书。
日本武士道,光是从字面,我们就能展开联想:武士道精神是不是和武士有关?答案是,有关,且武士是武士道精神的发源。但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已经不仅仅在武士身上传递和践行。事实上,武士道精神早已成为日本极其重要的民族精神。
虽然重要,但武士道精神的发展时间还不是特别长。和我们的儒家思想相比,武士道精神可以算是小辈中的小辈了。
“武士道”这个词在江户时代出现,它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室町幕府时期。
足利尊氏掌握国家大权以后,就开始了幕府内部建设,以巩固统治。
早在镰仓幕府时期,幕府就颁布了一道法律《关东御成败式目》(又称《贞永式目》,主体内容用于约束武士和平民。)。建武三年十一月七日,足利尊氏颁布了对于这部法律的追加法《建武式目》。
在《建武式目》中,明确了接下来幕府应该如何行政和武士们应该如何规范自己。《建武式目》中共有十七条法律,其中对武士行为有明确规范的,有以下五条。
“第一条,武士不得迷恋宝刀财物,不能形成攀比之风,要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二条,武士不能够贪恋女色,沉迷赌博,不能够游手好闲,要做好本职工作。”
“第三条,禁止武士杀人越货,拦路抢劫……”
“第四条,武士不能够侵占百姓的房屋土地建造私宅……”
“第十三条,武士应该注意纲常伦理,君臣有别……”
……
从法条中,我们可以找到我们熟悉的东西,“勤俭节约”、“纲常伦理”。这些传统儒家思想在《建武式目》中有所体现,是因为古代日本长期学习中国文化。而作为对武士的一次大规范,《建武式目》引导了新的室町幕府时期的武士,使得武士阶层慢慢形成自己的新精神。这种精神既有武士传统的忠义思想,又有儒家、佛教和神道教(日本本土宗教)思想,和更多平民百姓联系更紧密。而日本武士阶级作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也在主动把他们的思想向整个社会传递。
今天有人把武士道精神认为是一种为了集体利益而以死为觉悟的偏激思想。但实际上,作为一种约束、规范日本国民的社会思想,武士道和儒家思想一样,也有许多着眼于日常生活的部分。
诚然,起源于武士阶级,这使得武士道精神带有传统武士色彩。但武士道精神以“忠义”为核心,已经发展出涉及多方面的系统精神,成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思想。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dandanxi6@qq.com